【空氣質素】本港去年二氧化氮濃度較世衞超標2.6倍 環保署歸咎汽油排放
發布時間: 2022/01/28 17:51
本港空氣質素多為人詬病,環保署今日(28日)公布2021年本港空氣質素,指整體空氣質素有明顯改善趨勢。本港去年整體空氣質素大致達標,二氧化氮、二氧化硫、可吸入懸浮粒子以及微細懸浮粒子的年均濃度,均達到香港空氣質素指標。不過,去年多項污染物濃度較2020年明顯反彈,當中二氧化氮(NO2)含量,更超世衞標準2.6倍。
環保署表示,去年空氣質素較過去10年有明顯改善,其中一般監測站錄得的空氣污染物減少32至62%不等,路邊監測站錄得減少43至58%不等,健康風險為低至中程度的日子,亦增加28至115日不等。本港能見度亦有大幅改善,去年低能見度時數為258小時,較2004年的1,570小時下降84%。
環保署助理署長(空氣質素政策)梁啟明解釋,本港整體空氣質素持續改善,去年4種污染物,包括PM 2.5、PM 10、二氧化氮(NO2)及二氧化硫(SO2)的平均濃度達到香港空氣質素指標,其中PM 2.5和PM 10達到世衞中期目標要求,而二氧化硫(SO2)濃度更低於世衞終極目標。
不過,參考其2011至2021主要空氣污染物的年均濃度發現,本港去年空氣污染物二氧化氮(NO2)及臭氧(O3)濃度比2020年增加,雖然可吸入懸浮粒子(PM10)、微細懸浮粒子(PM2.5)於一般監測站錄得的濃度與2020年相同,惟路邊監測站則上升。
二氧化氮方面,一般監測站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36微克,比去年上升近10%,數據雖符合本港指標的每立方米40微克水平;不過則較世衞所訂的最終指標超出2.6倍。至於路邊監測站的二氧化氮濃度更超出本港指標,達每立方米70微克。
梁啟明解釋,世衞去年9月才收緊指標,包括各項空氣污染物濃度指標,而本港現時的指標則按世衞上一輪的標準釐定,故出現差距,惟他強調,「全世界無一個先進城市能達到世衞的指標」。
他又指,塔門的二氧化氮濃度能達到世衞指標,而本港市區則遠超過標準,反映源頭為本地排放問題,尤其NO2懸浮粒子的排放,認為主因在於船及汽車上,去年在荃灣等地區二氧化氮亦超標,當局未來2至3年會試驗各種電動重型車輛,包括雙層巴士等。
至於臭氧方面,去年一般監測站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55微克,比去年升近6%,亦是10年內第二高;而路邊監測站年均臭氧濃度則為每立方米31微克。梁啟明解釋,臭氧是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(NOx)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(VOC)在陽光下經光化學反應形成。由於本港車輛排放持續下降,減少了一氧化氮與臭氧反應,因而令臭氧的消耗亦下跌,而令臭氧濃度呈上升趨勢。
他又指,塔門臭氧濃度是全香港最高,反映臭氧是區域性問題。他預料,臭氧長期仍有上升趨勢,主要是因區域性的光化學煙霧問題未解決,「假如有朝一日路邊全部轉晒電動車零排放,路邊臭氧濃度會不斷上升到塔門咁高,係必然會發生,所以大家唔需要大驚小怪」。
梁啟明又指,空氣質素受不同因素影響,包括在疫情下,路面上少了重型車輛,重型車輛排放亦有所減少。被問到去年有部分污染物濃度高於前年,梁啟明說,是由於前年受疫情影響較嚴重,例如前年上半年交通幾近停頓,形容從經濟活動來看,前年不是正常年份,而去年與2019年比較,相關濃度仍然較低。
他又引述天文台數據稱,去年低能見度時數為258小時,較2004年的1,570小時大幅降低84%,反映本港能見度有所改善,市民應該可以感受得到,例如近年天朗氣清的日子增加。他稱,港府早年推動淘汰歐盟第4期商用車輛,當中有8萬部車「一次過被淘汰」,令空氣中的二氧化氮濃度大幅度改善,當局未來亦會繼續淘汰4萬輛相關車輛,期望令空氣質素持續有所改善;又指當局目標2035年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,希望在2025年前能公布更清晰時間表。
一文看清強制檢測方法及途徑:https://bit.ly/3GaxDIb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
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記者:洪芷晴